定位不清是自我增值最大的障碍

   日期:2019-04-16     来源:OFweek人才网    浏览:102    
核心提示:咨询者张丽(化名)是一名中专老师,她千里迢迢从外地赶过来见我一面,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和点拨。咨询时那会儿,张丽从一所师范类院校毕业还不到三年,根据她的陈述,待遇真心不怎么样。想想自己当年辛辛苦苦一路读到研究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就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就是指望毕业后能够从事一份体面光鲜的职业。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恼——

  现在的工作虽然稳定,可是钱少啊;

  想要多赚点钱就要舍弃休息休息,那会太累啊;

  想主业副业一起兼顾,可自己的精力有限啊......

  怎么办?

  苦守着一份寡淡乏味的工作,稳定地穷着?

  还是应该开辟副业,但最好不要太累?

  ——这几乎成了不少职场人共同的困惑所在。

  咨询者张丽(化名)是一名中专老师,她千里迢迢从外地赶过来见我一面,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和点拨。

  咨询时那会儿,张丽从一所师范类院校毕业还不到三年,根据她的陈述,待遇真心不怎么样。

  想想自己当年辛辛苦苦一路读到研究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就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就是指望毕业后能够从事一份体面光鲜的职业。

  毕业前的张丽几经努力,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总算拿到了一所中专老师的offer,这可是很多人向往的编制啊。

  她欣喜万分,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也觉得女儿很争气,在诺大的城市里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着落。

  张丽怀揣着无限憧憬,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没过多久,惨烈的现实就快要浇灭了张丽那颗曾经燃烧着炽热梦想的心。

  一是工资低,非常低。

  根据张丽的说法,在他们学校,一枚新入职的老师到手工资不过3k左右,在评定职称之前,公积金也非常有限。

  尽管张丽是985高校研究生毕业,但在教育系统,这个学历依然很低。

  二是工作很累很辛苦。

  这所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老师入职之后,除了要完成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担任辅导员工作。

  根据张丽的描述,首先,这群中专孩子本身就不太爱学习,作为老师,上课不仅要把知识点讲到,更要讲的生动有趣,否则他们就不会认真听课;

  其次,辅导员更像是“保姆式服务”,不仅要关系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更关键的就是人身安全问题,你就得婆婆妈妈事无巨细给他们不断灌输安全知识;

  最后,辅导员还要协调这群孩子们的内部矛盾,比如有的学生性情古怪,没人愿意和她一个寝室,等等。

  这些琐碎的工作,仿佛在消磨张丽本来就不多的耐心。

  张丽说,自己那些没有读研的同学,他们有的月入过万,有的做到了公司的管理者,想想自己依然“稳定的穷者”,张丽想过做兼职,但辅导员工作让她没有太多闲暇时间。

  这不好不容易等了三年,张丽终于结束自己的辅导员生涯。

  说来也巧,张丽之前的高中同学创办了一家辅导机构,这不刚刚起步,就邀请张丽入股一起做,并承诺一旦机构办起来了,利润对半分。

  张丽陷入了巨大的纠结,到底是该放弃工作投奔市场,还是应该拒绝诱惑专注本职工作呢?

  ——这是张丽前来找我咨询的背景信息。

  或许,很多人都面临和张丽类似的困惑吧。

  一边是极其富有诱惑力的创业机会,辛苦、不稳定,但做好了收入高;

  一边是极有保障力的体制内工作,稳定、长久,但收入增长缓慢。

  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稳定就要拒绝诱惑,要收入就要面对风险,到底该如何取舍?

  事实上,从我接触的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在类似的取舍面前很难做出决定,甚至于一生都没有了断。

  这就导致了一个最直接的后果,那就是:

  对外面的世界无限憧憬又不敢踏出这一步,同时又不甘心眼前的生活或工作状态,于是一边心不甘情不愿地混着日子,一边又各种异想天开,但迟迟没有行动。

  这种人承受的痛苦,可谓是双份的。

  他们一旦在本职工作中遇到不如己意的情况,就会懊恼不已,觉得自己当初怎么就不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或者看到其他人风生水起,内心更是五味杂陈,总是梦想着自己在另外一个领域一定就是天才。

  痛苦是怎么产生的?

  本质上说来,就是欲望和能力的差异。

  差异越大,则痛苦越深。

  去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个——

  要么义无反顾追随内心的欲望,代价是可能会听见梦想破碎的声音;

  要么踏踏实实提升目前的能力,代价是可能会错过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

  有人说,可以不取舍吗?

  我的回答是,不可以。

  要知道,一心二用的结果,往往会摇摆不定、耗散精力,搞不好就是满满的愤懑和怨气。

  什么是职业定位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重构衡量体系。

  有人说,人生迟早面临的第一个衡量体系的变化,就是从学校到职场。

  学校的衡量体系较为明确,往往以分数论高下,它考验的多数是你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能力;职场的衡量体系较为复杂,一纸文凭只是约等于你的职场起点。

  但职场发展,更像是一场长跑。

  这里的跑道,我个人总结有两种。

  一种是组织跑道。

  个人依附在组织内部,以一定的能力完成岗位要求的职责,获取个人经济报酬、成就感等从物质到精神的酬劳。

  一种是市场跑道。

  个人脱离组织在市场打拼,需要结合市场需求、个人能力、供需关系等选择创业项目,再想办法寻找客户、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进行市场反馈,进一步修正与改进服务产品,从而实现盈利并达到项目的良性循环。

  适应组织跑道的人才,我称之为“组织型人才”;适应市场跑道的人才,我称之为“市场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从表象上看不出什么差异,但骨子里,却存在本质区别。

  1、渴望层面

  通常来说,组织型人才虽然也渴望财富,但对财富并没有强烈的渴望。

  表现在,首先他们不会以财富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其次他们不会为了财富死磕自己,既不敢承担风险,又舍不得这一身的气力,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超额的收入;最后他们对于财富的用途并没有明确的构想,从未考虑到开创更大的事业,只想着买房旅游小富即安。

  以上三点,往往是“组织型人才”的主要特点。

  2、能力层面

  通常来说,组织型人才虽然也有能力,但普遍缺乏商业才能,甚至排斥商业规则。

  比如,在商业模式下,你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具备“合作共赢”的思维,需要一定的商业头脑。

  首先,你要了解项目关联方的利益诉求;其次,你要去思考需要借助哪些外力,以及如何和对方谈判促成对方愿意一起推动这件事情;最后,你还要考虑这次合作之后,如何开启下一步更深入的谈判及合作,等等。

  然而在组织模式下,这个层面基本是由企业高管及股东思考的,员工只能听命于高管制定的规章制度,但至于为何要制定这样的规则,以及考虑的要点有哪些,高管对员工并不承担解释的义务。

  如果个人能够理解并认真履行职责,就继续留用;如果拒绝或违背契约关系,则果断炒人。

  3、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边界。

  例如,成就动机过于强烈的人无法成为有效的的管理者。

  因为,受成就激励的人,习惯于依靠自己将事情做到最好,TA希望迅速获取外界反馈,以便了解自己的业绩。

  但对管理者而言,如何引导他人完成工作才是最为重要的,管理者的一项核心素质,就在于通过他人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自己做的更好。

  鉴于篇幅限制,动机水平后期有机会再展开分析。

  简言之,一个人的渴望决定了TA选择怎样的跑道,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决定了TA在相应的跑道上大约能跑多远,而一个人的能力则决定了TA跑的速度是快是慢,以及,是否能够弯道超车,等等。

  随着咨询的深入,张丽渐渐明白,原来之前的自己迟迟得不到发展,是由于自己一直定位不清导致的。

  是啊,一个人既想要体制的好处,又贪图市场的回报,左右摇摆,连起码的忠诚度都没有,只会给人一种做事不靠谱的印象,也许眼前可以获得一些蝇头小利,但从长远来看,对个人口碑极为不利,也就无法在一个领域深入,品尝到最甘甜的果实。

  张丽发现,自己之所以迟迟无法选择,是因为她的内心更倾向于依靠组织获取个人成长及发展,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同时也不需要特别艰辛的付出,更不需要操很多心,能够过上小富即安的生活,就是她最大的渴望了。

  认清了自己的张丽很快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有了这样明确的定位之后,如何提升自己就显得容易多了。

  我带着张丽制定了能力策略,告诉她发力的重点,以及需要规避的盲区,等等。

  咨询后的张丽委婉拒绝了同学的好意邀请,她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打磨课程当中,一个学期下来,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甚至其他班的学生会慕名前来听课,她感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张丽发觉很多孩子不是天生笨,而是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太大的打压,于是张丽打算边工作边进修心理学,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他们是曾经被父母放弃的孩子......”

  两年后,张丽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甚至我也一度想要放弃他们,就像我曾经无比嫌弃和想要放弃自己那样......如今的我终于明白,工作的意义和尊严甚至价值,真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付出得到的......”

  “人生活的世界上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清前进的方向。”——潘菽
 
日期: 2019-04-16
标签: 定位不清 自我增值 职场 职场人 成本 offer
 
相关职场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推荐图文
推荐职场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