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双碳”新举动,助力减缓温室效应

   日期:2021-06-08     来源:仪表网    浏览:137    评论:0    
核心提示:自2020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要做好的八项工作任务之一。
  自2020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要做好的八项工作任务之一,并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国内各个城市都展开了调整计划,支持新能源的发展,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那么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呢?
  
  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以万吨的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促进了温室气体的形成,使得地球变得更暖。“碳达峰”是说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排放量会达到峰值不再增长,随后不断回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这也是为了减缓目前温室效应的现状。而“碳中和”则是说企业、团体或者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节能减排等方式进行利用回收、当碳排放=碳吸收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了“碳中和”。
  
  “电力+双碳”新举动
  
  碳排放、碳减排监测体系
  
  3月26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聚焦电网发电侧、用电侧数据,根据“一干四蔓”总体构想,即以“碳核算”为主干,打通碳排放、新能源、碳足迹、碳汇4条“枝蔓”,创新构建出碳排放、碳减排监测体系;以设计智慧观“碳”决策分析、碳咨询、碳账户、碳运营4个平台为基础,延展出碳规划、碳金融、碳交易、碳税、碳审计、碳账户和碳积分7个服务场景。其中的智慧观“碳”决策分析平台会根据接入的海量电力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全省发电量、含碳排放发电量、零碳排放发电量、外送电量、重点排碳行业用电量等数据,监测分析省、市、县三级碳排放指数、碳强度指数和碳汇指数,实现数据监测、指数计算和自动预警,从而实现对甘肃电网碳排放、碳减排的实时全景画像,助推甘肃省能源转型、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电力高频数据碳排放智能监测分析平台
  
  5月19日,青海省电力高频数据碳排放智能监测分析平台上线。该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技术,通过研究省内全社会用电量数据,再结合煤、油、气等能源数据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参数研究成果,寻找用电量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趋势。该平台构建的青海省碳排放模型,实现了对全省全口径碳排放的在线监测,对区域、重点行业以及居民用户等进行了多维度碳排放和清洁能源减排的智能在线分析。在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方面,平台归集了青海省近20年的约22亿条各类能源消费数据,包括日频度全省全口径碳排放量、重点行业碳排放量、居民碳排放量等关键指标数据,辅助了政府分析青海碳达峰情况。青海省电力高频数据碳排放智能监测分析平台为碳排放在线计算探索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大大缩短了碳排放监测分析周期,提升了监测精度,开创了大规模微观个体碳排放实时监测的先河。
  
  政企合作上线“电力+双碳”新场景
  
  海淀城市大脑是高度融合、智慧驱动、自主可控、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平台,通过该平台在海淀区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即可看到实时的海淀区能源应用的各类数据。而作为海淀区城市大脑重要的创新应用场景之一的海淀城市大脑智慧能源板块,包括电力看社会民生、电力看经济发展、电力看创新驱动、电力看城市规划、电力看环保减碳、电力看文化繁荣六个板块。自2020年12月份版块上线以来,已为政府部门实现了6000余次的研判支撑。5月26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再次“锦上添花”——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能源板块的“电力看环保减碳”子版块,再次拓展出了“电力+双碳”系列五个板块九个场景。主要针对全行业监测、高能碳耗、大气防治、减碳排污、绿色能源五个部分进行监测管理。“全行业监测”主要监测核算碳排放量,从而对未来社会、经济、产业消费等关键参数进行碳预测。“高能耗碳”主要是对各个场合进行用电监测,方便政府做出减碳决策。“大气防治”主要是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重点排碳企业、应急减排两处场景进行监测;“减碳排污”则针对重点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两处场景进行监测防治;“绿色能源”主要通过北京市装机容量分析绿色能源结构演化趋势。新场景的应用提升了海淀区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推进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
 
日期: 2021-06-08
标签: 工作会 工作会议 二氧化碳 碳排放 调整 能源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