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极易被国外“卡住脖子”,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1-07-31     来源:仪表网    浏览:198    评论:0    
核心提示:工业软件对于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导读:工业软件对于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软件被称为现代产业体系之“魂”,是工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技术诀窍的集大成者。工业软件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控制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工业产品的数字设计、验证和测试,工业装备的数字化控制,都离不开工业软件支撑。因此,对于拥有工业门类最全、全球制造业规模前列的中国来讲,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然而,作为工业大国,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工业大国与软件小国的身份极不相符。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软件产品种类已经比较齐全,覆盖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工程机械、家电等多个行业,具备了一定的行业解决方案研发能力和服务支持能力,但与国外工业软件强国相比,中国工业软件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国外软件巨头占据了国内工业软件从设计、制造至服务的八成以上市场,掌控着仿真设计、分析工具、企业管理和先进控制等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国际主流常用的各领域工业软件有超过150余款,涵盖研发设计、生产控制、测试验证等环节,几乎都是国外企业提供,且软件封闭不开源、不开放。
  
  工业软件正在成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主要瓶颈,极易被国外“卡住脖子”。那么,造成这种卡脖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国产工业软件起步比较晚,缺乏深厚的工业积累,在用户界面、软件功能、系统架构和平台化、开放性等方面与国外大型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和售后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大型制造企业习惯于购买和应用国外企业的工业软件。国内厂商为获得市场,只能采取低价获得客户的策略。然而,这种低价策略并非长久之计,由于国内很多软件企业盈利不足,导致对产品研发投入不够,升级迭代缓慢,市场开拓受阻,企业发展受限。此外,工业软件标准也受制于国外企业,目前国内工业软件市场的事实标准都是由国外大型制造企业主导,大部分产品开发和应用都需要与对方产品进行互联,因此只能被动遵守对方产品标准。
  
  要想避免国产工业软件被“卡脖子”,实现对国外先进工业软件的追赶和超越,有关专家表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聚焦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给予政策资金扶持、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集中攻关;二是打造国产工业软件创新生态圈;三是支持国产工业软件企业发展壮大,帮助拓展工业软件创新产品应用场景;四是加强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持,培养研发人才、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国产工业软件。
  
  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工业软件对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在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为国产工业软件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21年2月1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18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工业软件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4月14日,工信部同有关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5年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国内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7月3日,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大力推动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软件化水平。
  
  5月21日,广州地区11家企业,响应工信部的号召,成立了我国工业软件联盟,主要目的便是打破海外企业对中国工业软件领域的垄断。据悉,这11家企业都是行业中的顶尖企业,着手对于国产EDA、CAD软件进行研发工作。而目前我国EDA能够完成的芯片设计流程中,合计不到10%。
  
  国产工业软件厂商也在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适应行业应用的先进软件产品,助力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政策、工业软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产工业软件生态圈也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大量的社会资本也在投向国产工业软件。国产工业软件企业正成为资本关注的“香饽饽”。
  
  核心技术只有掌握在我国自己手中,才能避免国外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保障我国的工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相信在政府、研究机构、市场、软件企业以及工业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产工业软件一定会迎难而上,不断追赶,推动我国向工业软件强国的转变。
  
  资料来源:OFweek工控网
 
日期: 2021-07-31
标签: 工业软件 制造业 智能化 知识 工作经验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