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文,这些药被点名重点监测

   日期:2020-01-18     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    浏览:190    评论:0    
核心提示:国家卫健委发文,这些药被点名重点监测……

       国家卫健委发文,这些药被点名重点监测……

       ▍一批药,重点监测

       1月15日,国家卫健委药政司发布文件——关于《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公告显示,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制定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为加强药品短缺风险预警,国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进行重点监测。

       其中,短缺药品,是指经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者不可完全替代,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区域内供应不足或不稳定的药品。

       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是指经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者不可完全替代,供应来源少,存在供给短缺风险,重点关注基本药物和急(抢)救、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及特殊人群等用药。

       国家组织制定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

       等相应的清单建立完毕后,将有新的一批药品,被纳入重点监测范围。

       ▍这些药品,进入清单

       文件明确,国家卫健委明确承担短缺药品监测的部门,综合分析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平台监测信息和部门联通共享信息。

       原则上,以同期纳入3个及以上省级短缺药品清单,省级联动机制通过直接挂网、自主备案和药品储备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内仍无法有效解决短缺问题的药品,形成国家短缺药品基础清单。

       根据以下信息综合分析形成清单:

       (一)纳入省级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的药品;

       (二)省级报告的短缺药品信息;

       (三)国家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平台监测信息;

       (四)部门联通共享信息;

       (五)生产企业数量少、临床需求量小且不确定的基本药物、急(抢)救、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特殊人群等用药信息。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应当从国家短缺药品清单中调出。
 
       (一)市场供应充足、能够形成有效竞争、基本满足临床需求的;

       (二)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新品种所替代的。

       在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主报价、直接挂网,医疗机构自主采购。

       对于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和短缺药品清单中的药品,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无企业挂网或没有列入本省份集中采购目录的,医疗机构可提出采购需求,线下搜寻药品生产企业,并与药品供应企业直接议价,按照公平原则协商确定采购价格,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自主备案,做到公开透明。

       此外,国家将加强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中药品的价格异常情况监测预警,强化价格常态化监管,加大对原料药垄断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分类妥善处理药品价格过快上涨问题。

       ▍短缺药品,已成为重点问题

       相关报道显示,从2018年1-5月份《短缺药品监测结果快报及附件》资料整理,全国城市公立医院短缺药品监测岗哨涉及的短缺药品近2000个,而2017年同期涉及的短缺药品数量仅为860个。

       截至目前,包括宁夏、贵州、云南、江苏、内蒙古等省份已经相继发布了短缺药品清单。30个省份均建立会商联动机制,确定500多个短缺药品监测哨点,梳理139种临床易短缺药品清单,绝大多数已经恢复生产供应;加强短缺信息分析处理和上报,解决诸如青霉胺、鱼精蛋白、赫赛汀等100余种药品的供应问题。

       与此同时,通过布局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实现了20种短缺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

       如今,短缺药已经上升为国家高度,深受重视。

       2019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公布了短缺药品配送不得限制配送企业,不受“两票制”限制等措施。

       一直以来,配送率低、配送难是短缺药的痛点,而”低价药,中标死“也使很多企业不得不放弃药品生产,从而使药品供应不足。

       此次国家卫健委再次发文强调,短缺药问题或会进一步加快解决进程。

       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建立健全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7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短缺药品,是指经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者不可完全替代,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区域内供应不足或不稳定的药品。

       为加强药品短缺风险预警,国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进行重点监测。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是指经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者不可完全替代,供应来源少,存在供给短缺风险,重点关注基本药物和急(抢)救、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及特殊人群等用药。

       国家组织制定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的确定、发布、调整。

       第四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以下简称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制定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第五条 制定、调整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应当以保障临床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审慎、分级应对、上下联动的原则。

       第六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承担短缺药品监测工作的部门,综合分析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平台监测信息和部门联通共享信息,原则上以同期纳入3个及以上省级短缺药品清单,省级联动机制通过直接挂网、自主备案和药品储备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内仍无法有效解决短缺问题的药品,形成国家短缺药品基础清单。

       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短缺药品监测工作的部门根据以下信息综合分析形成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基础清单:

       (一)纳入省级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的药品;

       (二)省级报告的短缺药品信息;

       (三)国家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平台监测信息;

       (四)部门联通共享信息;

       (五)生产企业数量少、临床需求量小且不确定的基本药物、急(抢)救、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特殊人群等用药信息。

       第七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成立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管理专家库,由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物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国家短缺药品基础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基础清单中药品的临床必需性、可替代性等进行论证,分别形成推荐清单。

       第八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按职责组织复核国家短缺药品推荐清单中药品的库存、采购、配送等情况及短缺原因,必要时开展联合调查,根据调查复核结果,提出国家短缺药品清单送请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送请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审核,必要时可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复核。

       上述调查复核工作可委托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协调组织开展,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学(协)会作用。

       第九条 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经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审核后,由国家联动机制牵头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

       第十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应当从国家短缺药品清单中调出:

       (一)市场供应充足、能够形成有效竞争、基本满足临床需求的;

       (二)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新品种所替代的。

       第十一条 对于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主报价、直接挂网,医疗机构自主采购。对于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和短缺药品清单中的药品,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无企业挂网或没有列入本省份集中采购目录的,医疗机构可提出采购需求,线下搜寻药品生产企业,并与药品供应企业直接议价,按照公平原则协商确定采购价格,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自主备案,做到公开透明。

       国家将加强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中药品的价格异常情况监测预警,强化价格常态化监管,加大对原料药垄断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分类妥善处理药品价格过快上涨问题。

       第十二条 军队、省级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管理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联动机制牵头单位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日期: 2020-01-18
标签: 国家卫健委 卫健委 短缺药品 药品 管理 征求意见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