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如何稳经济、保民生?

   日期:2020-03-25     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    浏览:332    评论:0    
核心提示:随着疫情加速蔓延,全球经济面临严重危机,如何稳经济、保民生,也成为我国新的工作重心。
  随着疫情加速蔓延,全球经济面临严重危,如何稳经济、保民生,也成为我国新的工作重心。

  

       目前,国内各行各业在持续抗疫与陆续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既普遍面临着因人员流动受困带来的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居家办公”、“云办公”、“共享员工”等基于新技术的灵活用工而带来的新挑战。

       就“如何有效应对目前的就业形势”问题,宁波财经学院长城商学院副院长陈飞燕、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蔡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新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对工业经济时代传统就业形式形成颠覆式革新;可以预见,新经济中的若干新赛道必将迎来爆发性成长,很多新的就业形式、用工方式必将层出不穷,并持续引发新经济社会中就业形势的深刻变革。

       中国科学报:疫情期间,共享员工、远程办公等新型就业形式非常突出,这些就业形式与传统就业形式有何不同?主要解决了什么痛点?

       陈飞燕:为应对疫情期间难以正常复工复业的局面,国内各类企业纷纷通过改变传统就业形式、创新办公模式来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共享员工、远程办公、居家办公、众包兼职等新型就业办公形式在非常时期的作用凸显。

       例如,共享员工模式,解决了人力供需问题。“共享员工”模式让企业将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这种合作用工方式解决了现阶段餐饮行业待岗人员的收入问题,缓解餐饮企业成本压力和商超生活消费行业人力不足的挑战,是缓解当前人力供需失衡问题的就业创新之举。

       远程办公,则实现了无接触工作。为防范集中办公可能引发的疫情传播,各大公司纷纷号召员工在家办公,开启远程办公模式。远程办公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借助具有在线会议、即时通信、远程桌面、在线文档等功能的在线办公软件,有效减少员工之间的直接接触,又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已然成为疫情下停工不停产、停课不停学的关键措施。

       蔡杰:此外,还有微商直播,使线下业务转战线上营销;众包兼职,成为短期就业新选择;线上招聘,也跃升成为稳就业的新举措。

       例如,为了保证就业和招聘工作的顺利推进,众多企业依托线上就业服务云平台,开展视频面试、线上签约以及线上报到等招聘方式;政府部门也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招聘服务,广泛联系企业获取岗位信息,引导求职者进行线上求职。线上“无接触”招聘使企业和求职者足不出户即可满足用工、求职需求,这些创新也必将对疫情后的就业方式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这一阶段就业形式会有什么特征?就业方式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来适应发展?

       蔡杰:毋庸置疑,新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拉动就业的新领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也会呈现新的特征。

       新经济条件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以及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催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如物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城市服务平台等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出现了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新型职业。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职业和技能需求,一大波新职业涌入市场,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将大规模替代人力劳动。现在以及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服务业会成为我国就业增长新引擎。

       此外,灵活用工也将重构生产关系,使就业形式多样化。灵活用工不仅解决了闲置待业人员的收入问题,同时促使人力资源得以实现更好配置,盘活市场上的人力存量供给,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未来,低渗透率、老龄化趋势和劳动力资源供需不平衡等趋势加剧,灵活用工市场将持续走高,或许其将成为下一个雇佣关系迭代的主要就业形态和未来企业组织变革的关键元素。

       陈飞燕:还有一点,是新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台型经济组织,平台成为企业、市场之外第三种有效的资源组织形式,如阿里巴巴搭建了面向绝大部分供应商、服务商、生产商和消费者间的交易平台;滴滴搭建了沟通私家车主和出行用户的平台。

       平台型经济组织依靠先进的平台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提高了用工效率。通过“平台+个人”的模式,新经济模式下就业者的劳动供给越来越自由,只要有工作技能,就可以随时上班、随时工作。就业者无需在同一地点和时间工作,甚至无需在固定的时间、场所开展工作,只需根据需求,利用自身技能及技术手段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减去了通勤时间,也降低了企业以及个人的花费成本,就业者重新掌握了时间的主导权。

       中国科学报:用工单位如企业、人才输出地如高校,以及个人,应如何适应新经济就业形势?

       陈飞燕:自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对就业结构带来巨大影响,引发就业形态的革命性改变。新经济时代来临加剧了这种改变,未来无论是企业、高校、就业者还是政府,均需做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企业需采用灵活多元的用工方式。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打破企业的边界,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化,使劳动力资源得以更有效的流动。企业应具有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储备方式,灵活的用工方式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综合用工成本,也更符合新经济就业形态。

       高校需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高校是人才的输送高地,应紧跟新经济发展步伐,从地方经济发展格局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出发,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专业基础,科学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开设特色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融合校企双方资源,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就业者需提升专业技能、改变就业观念。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岗位被机器所取代,就业者想要获得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要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要么具备机器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如人际交互、创造性、灵活性等知识素质技能,并且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升级各项技能,甚至成长为一名复合型“斜杠青年”。同时,就业者需改变传统就业及办公观念,努力适应网络虚拟办公环境。

       蔡杰:政府层面,则需创新就业保障制度。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税收体系和劳动法律关系,主要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雇佣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面对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套用原有政策制度,既可能使政策无法落地,也无法有效保护劳动者使其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及保障。当前,亟需制定与灵活就业特点相匹配的制度和服务。
 
日期: 2020-03-25
标签: 新冠 复工复产 就业 问题 员工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