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仪信网】5G商用步伐在不断加快

   日期:2019-01-11     浏览:181    评论:0    
核心提示:  5G也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最高峰,也是一个重要的科技力量,人们期待带来的不仅是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变化。毫无疑问,与5G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物联网、VR/AR、、智能城市的互联网,这将再次重申我们的生活方式。5G设置基于4G移动通信的传输速率,而不是
   5G也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最高峰,也是一个重要的科技力量,人们期待带来的不仅是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变化。毫无疑问,与5G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物联网、VR/AR、、智能城市的互联网,这将再次重申我们的生活方式。5G设置基于4G移动通信的传输速率,而不是只在速度方面更高的要求,而且还呈现各种方面的进一步改进,如延迟、能耗。这样一来,基于5G的业务也将大大提升,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将从移动互联网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
 
  目前,3GPP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为5G定义了三种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embB基因指的是移动宽带容量大,如3D/超高清视频,MMTC指事物服务网络大规模和URLLC指的是服务,如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这需要高可靠性、连接和低延迟。这三种应用场景指向不同的领域,涵盖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eMBB:高流量移动宽带服务
 
  eMBB(EnhanceMobileBroadband)是为了改善移动宽带。它指的是基于现有移动宽带服务场景的用户体验和其他性能的改善。这也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5G在这方面提供的最直观的体验是网络速度的显着提高。即使在观看4K高清视频时,最大值也可达到10Gbps。
 
  在上午12点45分2016年11月17日,在短码方案5G3GPP会议的讨论RAN187,由中国华为公司推出了极坐标图码(偏振)成为最终方案5G控制信道的eMBB场景编码。
 
  根据思科发布的数据,2016年至2021年全球IP视频流量将增加三倍,而同期移动数据流量将增加约7倍。目前,业界已达成共识,高清视频将成为消费移动通信网络流量的主要业务。因此,在接近5G时,传输装置不可避免地实现快速增长,这是对个人生活5G影响的主要部分。
 
  mMTC:大规模的互联网业务mMTC将在6GHz以下的频段开发,并将大规模应用于物联网。目前,该领域最明显的发展是NB-IoT。过去,Wi-Fi、Zigbee、蓝牙等无线传输技术属于家用小型技术。Backhaul(Backhaul)主要基于LTE。最近,随着NB-IoT、LoRa的技术标准的广泛覆盖,预计物联网的发展将更加广泛。
 
  低功耗5G、高延迟的高连接和低可靠性场景主要面向物联网业务。作为一种新的5G开发方案,重点是解决传统的物联网和垂直工业应用。舞台大连接低功耗主要是针对智能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型农业、森林防火等应用场景,旨在检测和数据采集与一个小的数据包、低功耗、大量连接等等。这种类型的终端具有广泛分布的0x1776不仅要求网络具有超过100所十亿连接的承载能力,满足的连接百万的密度指数的要求/km2,还保证了终端的超低功耗和超低成本。
 
  据IDG咨询公司享誉全球,在世界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在2020年达到28.1十亿,以及物联网在全球市场将达到17万亿美元。目前,5G技术最大的想象力也在于物联网领域。
 
  URLLC:工业自动化、无人值守等
 
  URLLC提供高可靠性、低延迟、极高的可用性。它包括以下场景和应用:应用和工业控制、交通安全和控制、远程制造、远程培训、远程手术等URLLC在没有驱动程序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潜力。此外,这对安防行业也非常重要。
 
  工业自动化的控制需要大约10毫秒的延迟,这是4G时代难以实现的要求。在缺乏驱动方面,延迟要求较高,传输延迟必须低至1ms,并且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光通信网络起草OFweek摘要:5G将呈现舞台开发功能物联网是5G最重要的应用。由于提出了物联网在中国2009年的概念,它的应用场景还没有剥削和“杀手级”应用还没有出现。5G成熟度不断推动新技术的二次开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促进产业整合的加速融合。此外,通信5G大大提高了通信的传输速度,并且可以积累更多的数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增强了他们的发展。
 
  5G的到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扩展到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从而扩大网络和通信的概念。此外,5G的不断成熟,将进一步推动整合和产业升级,这将带来行业更深层次的变化。
 
日期: 2019-01-11
标签: 5G 5G商用 技术发展 5G技术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