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印彪分析:电力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系统工程中承担主力军作用

   日期:2021-03-31     来源: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浏览:192    评论:0    
核心提示:令电能革新/命号景仰的电力系统权威专家舒印彪院士对电力行业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这项系统工程中承担主力军作用进行了令人信仰的分析。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3月15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3月20日至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在北京召开。IEC主席、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院士参加开幕式,并在“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分组会上发言,参与问答讨论。在此次高规格的年会上,令电能革新/命号景仰的电力系统权威专家舒印彪院士对电力行业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这项系统工程中承担主力军作用进行了令人信仰的分析。
 
  
  舒印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社会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力行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承担主力军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新能源实现快速发展,电能替代效果显著,“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推进,特高压有力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电实现清洁高效利用,86%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舒印彪提出,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实施再电气化,就是在能源生产侧实现“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他指出,按照双碳目标,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将发生变化,从高碳电力系统,变为深度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从以机械电磁系统为主,变为以电力电子器件为主;从确定性可控连续电源,变为不确定性随机波动电源;从高转动惯量系统,变为弱转动惯量系统。
  
  舒印彪指出,预计到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3%,电能消费比重达到70%,全社会用电量超过16万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0亿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由目前的8%提高到60%以上。电力供给结构将发生巨大转向。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平衡调节和灵活运行带来重大挑战,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的稳定特性、安全控制和生产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舒印彪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将具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
  
  一是广泛互联,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发挥大电网优势,获取时间差季节差互补、风光水火互相调剂和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调节等效益,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互为备用。
  
  二是智能互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互动化,改变传统能源电力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
  
  三是灵活柔性,新能源要能主动平抑出力波动,提高发电品质,成为友好型电源,具备可调可控能力,提升主动支撑性能。电网具备充足的调峰调频能力,实现灵活柔性控制,增强抗扰动能力,保障多能互补,更好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
  
  四是安全可控,实现交流与直流、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建设新一代调控系统,筑牢安全“三道防线”,有效防范系统故障和大面积停电风险。
  
  舒印彪强调,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科技界、企业界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加快突破13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应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率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攻关CCUS、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主动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系统等技术。
 
日期: 2021-03-31
标签: 行业 系统工程 工程 作用 委员会 经济社会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