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启动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

   日期:2019-12-13     来源:贤集网    浏览:414    评论:0    
核心提示:2019年,院所成功获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启动了中心建设工作。
       2019年,院所成功获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启动了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已拥有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血液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细胞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和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平台,以及天津市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5个,为加强临床研究的体系建设,利用临床资源优势,强化临床研究体制、能力、质量建设,提出治疗难治性血液相关重大疾病的新策略、新技术和新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简称院所)成立于1957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医疗、科研、教育、产业于一体血液病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拥有职工1235人,开放床位766张,每年诊疗全国范围血液病疑难杂症患者近20万人次。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同时,在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院所始终秉持“建设国内顶尖和世界一流的血液学研究、血液病防治、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国家科技创新核心基地”为发展目标,履行国家队责任和使命,在推动全国血液学事业发展、惠及广大患者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

       院所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采取多途径合作和灵活的引才引智方式,从引进、培养、服务各方面全力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和保障力度。近3年,成功引进包括哈佛大学罗鸿博教授等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19人。目前已拥有来自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家的27名外聘专家,其中4名为全职外籍专家,一大批研究成果也开始不断涌现。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多项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群体。2017年,获得科技部授予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

       加强青年人才托举,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天津市131创新团队、医学英才等称号20余人,多名青年学术骨干在各类专业委员会任职。开展两批后备干部和学术骨干选拔工作,累计有127名来自不同系列和岗位年轻同志进入后备人才库,31人已走向管理岗位发挥作用。以医院管理为专题开设系统培训课程,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现代医院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后备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每年设立不低于200万人才培养基金。组织管理骨干、学术骨干50余人赴国际一流大学或实验室等交流学习。搭建护理科研平台,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丰硕,累计获北京协和青年基金、院校理论与护理实践中心项目等基金资助10余项,经费120余万元,发表护理论文22篇,在全国护理学科排名中由去年的第58位上升到33位。

       打消献血顾虑从科学认知血液开始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将会保证临床医疗用血,挽救更多鲜活的生命。尽管这些年献血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满足临床医疗对血液的需求和对比献血率较高的国家,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表明,在全球每年1.125亿次献血总量中,超过一半来自总人口占世界人口19%的高收入国家。其中,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达4.54%,中等收入国家达1.01%,现在中国只是初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也刚好达到WHO推荐的1%的标准。

       从中国的情况可以看到,1%的人献血提供了全国人民的用血需求,也表明,这个献血量的供大大低于求,随时都有可能造成临床医疗用血的“血荒”。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的献血率较低呢?原因有很多,仅从科学认知献血方面就存在诸多误解。例如,认为献血会伤人元气、会导致贫血、会降低免疫力、会传染疾病、会引起血压不稳定等。

       人们对血液的认知和对献血的看法影响着献血行为。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血液和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过程,足以打消人们的疑虑。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血细胞和多种物质,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电解质、有机化合物等。血液中的红细胞的重要功能是供氧,血小板负责凝血,白细胞负责免疫功能,蛋白质同时供给人营养和免疫功能,其他电解质保持血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血液无论是水分还是其中所有的有形物质都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也形成一种吐故纳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如同人每天要吃饭喝水和排泄一样。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因此,无论献血不献血,每个人的血液都会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比例成分吐故纳新。献血并不影响人体血液参与的维持人体“元气”的功能。

       献血后,人体会自动调节造血工厂———骨髓的造血功能,促使其造血功能更强更快,每秒钟大约可制造1700万个新的红细胞,失去的红细胞30天内就能得到全部补充。同时,肝脏也在加速合成蛋白质,健康人每天每千克体重可合成0.2~0.4克白蛋白,一次献血200~400毫升所失去的蛋白质在1~2天即可完全恢复。而且,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短暂失去一定量的血液情况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6~8倍,献血不仅不会造成贫血,还会促使机体制造更新鲜的血液,对健康更有益。

       总体而言,献血200~400毫升后,献血者和各项相关指标,通常在24小时~3个月可全部恢复到献血前水平。因此,所谓的献血伤元气、降低免疫力等都没有依据。而且,现在的献血也加强了实际操作的安全性,全部采用一次性器具,几乎不存在感染的机会。对于献血可能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中国从2014年就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通过核酸检测对这些疾病的病毒进行严格筛查,对于发现的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会被列入永久不能献血的名单,由此堵住了通过献血传染这些疾病的渠道。

       科学认知献血并非只是关于血液的知识,还有关传统文化和伦理,以及建设献血用血的合理机制的内容。破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类的文化禁忌,实际上也是打消人们献血顾虑的重要做法,同时也是促进人们志愿献血的科学机制。

       关于血液:

       血液是在循环系统中,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血液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哺乳类的血液具有凝血机制,血小板破裂时,会将血浆中原本可水溶的血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等凝固成为血饼,剩余的透明液体就叫做血清。

       生物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人类的血液为例,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03.7毫摩每升。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类,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另外还有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等血型系统。

       另外,人类还有淋巴循环系统,跟血液和组织液有关系的。蚯蚓的循环系液体称为血淋巴。
 
日期: 2019-12-13
标签: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医学科学院 血液 血液学 临床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