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俄、澳科学家合作将基于“阿秒钟”的隧穿时间测量拓展到分子体系,得出时间上限

   日期:2019-12-17     来源:贤集网    浏览:288    评论:0    
核心提示:近期,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柳晓军团队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科研人员精诚合作,终于得到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将基于“阿秒钟”的隧穿时间测量拓展到分子体系,得出该时间上限为10阿秒(1阿秒=10-18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柳晓军团队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科研人员精诚合作,终于得到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将基于“阿秒钟”的隧穿时间测量拓展到分子体系,得出该时间上限为10阿秒(1阿秒=10-18秒)。



       量子隧穿效应是指在微观世界中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越高于自身能量位垒势的“奇异”行为。量子隧穿对理解众多自然现象,如恒星核聚变、放射性衰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现代科学仪器的物理基础。

       自量子力学建立以来,关于量子隧穿的发生是否需要时间一直饱受争议。 

        针对飞秒强激光场条件下原子内发生的电子隧穿电离是否需要时间这一问题,科学界提出“阿秒钟”方案,通过将隧穿时间转化为隧穿电子发射角度的偏转,从光电子谱动量分布中读取隧穿时间信息。但过去10多年来,不同研究小组基于“阿秒钟”方案,结合不同原子体系开展研究得到的结论却大相径庭:隧穿电离或许瞬间发生,或许需花费百阿秒量级的时间。

  
       围绕这一争议,柳晓军团队及合作者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离子碎片测量的分子“阿秒钟”方案,将隧穿时间测量首次拓展到分子体系。研究团队将该方案应用于氢气分子的强场隧穿电离研究,得到的隧穿时间上限为10阿秒,这与前人基于氢原子隧穿电离研究得到的隧穿瞬间发生的结论一致。

       柳晓军介绍,分子“阿秒钟”方案可望拓展用于其他复杂分子体系,进一步研究如分子结构、分子轨道对称性等复杂分子特性对强场隧穿电离过程的影响,进而深化对量子隧穿时间相关问题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已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关于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指粒子(如电子)瞬间穿过一个屏障的能力。如果存在一个比电子能量更高的势垒,并正接近壁垒,那么我们会认为,粒子将无法克服它。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然而,每一个电子都有可能会表现出完全出乎意料的行为。也就是说,在极少数情况下,电子会出现在势垒的另一侧。
 
日期: 2019-12-17
标签: 阿秒钟 隧穿时间 测量 时间上限 团队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中实仪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中实仪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中实仪信网联系。联系邮箱:3383880279@qq.com 联系QQ: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标签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中实仪信会员交流群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